【第一位登上奧運舞台的臺灣人】
張星賢,1910年生,就讀公學校時開始燃起對運動的興趣,在就讀臺中商業學校期間,他的跳遠、馬拉松競賽成績,早在他的自我練習下,已顯不凡。
那時,殖民體制下前往日本的留學者俱增,他受到早稻田大學日籍校友南部忠平和笠原寬推薦,以及臺北友人橄欖球員柯子彰的激勵,1931 年負笈日本,接受專業訓練。
然而,因為他跳遠成績無法突出,不得不轉換跑道,改練跑中長距離。
但是,靠著他持續不懈的練習,加上奧運田徑名將織田幹雄與南部忠平兩位學長的相助與提攜,他的成績得以更上層樓。
「我們運動選手在比賽時,已經是使出了全力,腦中深處想的總是如何以最佳的狀態,堂堂正正而戰。所以我們只要能跑出最佳的狀態便已足夠。」
「因為以往太過於在意勝負,總是在重要比賽時跌倒或落敗下來,滿腦子都在煩惱第十屆國際奧運大會與奧運的事,這樣是不正確的。」
為了勝利,為了突破自己的成績,他在日記裡寫下自我效能的評估,並隨時留意自己身體的狀況,為出賽前的暖身預備,伸展體操、跑步、練習倒立或踢足球,注意睡眠、留意營養,抵抗懶散的慾望,調校出適當姿勢。
練習再練習,感受感受,這般自律的能力,無非是「全力以赴,做到最好」的專業表現。
日記裡曾見到他想放棄跑四百公尺,或是因應國際賽事規則的經驗不足、語言溝通能力有待加強等反省。
這般隱密的慚愧,透過書寫,他或許能緩解緊張的情緒,我們也得以理解運動選手在征戰各處時,腦袋裡翻轉過的無數念頭,理性的、情緒的與其它的,面對過犯,挑戰自己、記憶自己。
1932 年,第十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大會在洛杉磯的紀念體育場舉行,張星賢飄洋過海,遠渡重洋,並在此成為臺灣參與奧運的第一人:
「全世界的代表選手都聚集在此,我只要想到他們都是強者中的強者,不禁感嘆我竟然能來到這裡。」
在熱鬧開幕的奧運開幕典禮上,莊嚴的音樂響起,22 歲的張星賢,忘記與出賽的緊張、疲勞計較,望著眼前萬頭鑽動的景象,掌聲如雷,感到無限希望。他在日記裡寫下這段出場的過程:
「在開始進場時,莊嚴的喇叭聲,樂隊所奏出的每一個聲音,都深深地迴盪在心。」
「在經過隧道從觀眾看臺下面走出來時的心情,不知該如何表達,很可惜我無法用語言和筆來形容。」
「在進到會場的那一瞬間,那傾瀉而下如雷的掌聲,讓人無法相信是鼓掌的聲音,到現在仍然一直迴盪在我的耳邊。」
「我應該一輩子也無法忘記當時的感受吧。」
這些來自 1930 年代青年張星賢的書寫與身影,不單是運動員出賽、日常個人生活的顯現,更是從他田徑場上的經驗和海外遊歷,看到日治時期殖民統治下,自我主體意識的鮮明,以及獲得啟迪的心靈。
那是他參與各大賽事想得到優異成績的熱望,以及中日對峙的歷史脈絡下,蘊生的國族意識;當他前往日本、歐美各國與滿洲國等地居留時,作為日本時代智識分子,他也寫下當下的心情,絮絮叨叨,不斷不斷地勾勒臺灣運動選手內心小劇場。
我們得以從中窺見一位年輕人,在征戰各地賽事的旅途中,看見世界的各種形貌,本身就具有多種意義的近代性。
-
作者:劉維瑛
圖片來源: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